圆海博客-探寻心灵的宁静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博客 > 正文

博客

国产模型人均「第一」太假?字节扣子模型广场竞技,全民投票!

2024-06-14 08:50:12博客
【新智元导读】每家国产大模型都说自己是第一,该信谁的?最近,字节推出了扣子模型广场,全体国产LLM开启大混战!你一票,我一票,谁是第一,大众说了算。投票连小朋友都能……

【新智元导读】每家国产大模型都说自己是第一,该信谁的?最近,字节推出了扣子模型广场,全体国产LLM开启大混战!你一票,我一票,谁是第一,大众说了算。投票连小朋友都能参与,模型生态从此彻底从黑盒到白盒。

只有打开黑盒,大模型应用生态才能从玄学变科学。

从厉害到能用,关键一步是确定性

在过去的半年里,笔者在北京拜访了一百多位人工智能应用开发者,其中最年长的是80多岁的张老。

张老是一位中美混血的华侨,在人工智能这个词诞生的第一届达特茅斯会议召开时,他已经成年,并且从事着与编码相关的工作,甚至还在卡片上打孔进行过编程,后来又在IBM从事研发工作。

可以说,张老一生都是人工智能的忠实拥趸。在这一轮大模型爆发的时候,他表现得非常激动,尽管已经退休很多年,但仍然充满热情地在扣子上开发Bot,之前不仅使用过GPTs,还对工作流了如指掌。

张老在谈论现在大模型的发展时,一方面给予了高度赞扬,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担忧。

他告诉笔者:「别看舆论上很热闹,似乎一下子出现了很多发明,但实际上真正能被使用的东西很少。」他认为,真正的新发明必须能够提供新的服务,并举例将大模型与计算机的发展进行了类比。

在他年轻的时候,IBM和惠普等公司生产的产品只能说是接近计算机的计算器。而当时,一位名叫王安的华人制造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第一台移动电脑Wang2200。

Wang2200不仅与IBM、惠普的机器一样支持Basic语言和磁芯存储(顺便说一句,磁芯存储也是王安发明的),而且在计算功能之外还能进行数据处理和文字处理,甚至还配备了CRT显示器,运行着他自己发明的文字处理系统WPS。

他本人也因此入选美国发明家名人堂,与特斯拉、爱迪生等人齐名。在这台移动电脑发布两年多后,微软和苹果才相继成立,并且深受其影响。

然而,Wang2200的发明虽然具有进步意义,但也存在严重的缺陷:

  • 其一,它的稳定性较差,由于设计过于超前,其性能甚至不如当时的计算器;

  • 其二,它是一个黑盒子,虽然机器本身很好,但与主流的IBM路线不兼容。

工程师们不愿意使用这种结果不确定的机器。因此,尽管IBM落后一年才推出5100,但却获得了市场的普遍认可,被认为是PC机的开端。

在张老看来,不稳定和黑盒子这两个问题,也是大模型生态发展面临的两大挑战。

笔者非常认同他的观点,并且在后来对应用创业者的拜访中,更加深刻地验证了这一点。

大模型生态的两大挑战
  • 首先,大模型生态的发展过于超前,一诞生就被说得无所不能,但产出结果的稳定性仍然存在问题。

包括OpenAI在内的各家模型都存在幻觉问题,许多微调垂类微调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甚至不如知识图谱。

这一点在各家SaaS厂商接入大模型时表现得尤为明显。有多少SaaS接入大模型后发现实际效果并不理想,下面的人面对不稳定的结果,根本不敢依赖它来产生结果。

网上常说的AI写简历、写日报、写周报,在现实中有几个人真的敢依靠AI来写呢?输入信息给AI的时间早就足够自己写完报告了。

  • 其次,黑盒子问题更加严重。

一位应用创业者曾经告诉笔者,如果他描述的问题在大模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,他的下意识动作就是把问题需求描述得更加详细。但事实上,他写的prompt(提示)越多,得到的结果只会越混乱。

在现实中,大多数对话式大模型产品都需要非常好的prompt工程能力才能使用,而且prompt过程本身就非常复杂。这与使用AI来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的初衷背道而驰。

一位在中关村从事AI资源管理系统的创业者对笔者说,他在调用大模型API时,最关心的就是能否给用户一个稳定的结果。他现在拓展新客户非常困难,只有一些小公司愿意免费尝试,因为大客户都很担心模型给出的数据不准确,在关键时刻还得重新编写。

另一位从事AI运营系统的创业者则更加苦恼,因为他提供给付费客户的小红书文案有时好有时坏,总是出现幻觉表述,他们的创业团队为了挽回客户,经常要手动帮客户改稿到半夜。

在B端市场,有趣并不重要,有用才是关键。如何提高输出质量的确定性,对于创业者和开发者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。

手搓Bot,扣子AI工作坊可能会让大家看到更多真实场景

大众市场不在乎你是否是人工智能,也不在乎你是否是高科技产品,他们只关心你能否解决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问题。

因此,大模型生态要想被市场广泛接受,就必须做到两件事:一是极大地降低使用门槛,二是极大地提高确定性。

只有做到这两点,大模型生态才能真正融入大众的工作和生活。

在上述两件事中,第一件事,即降低使用门槛,目前各家大模型厂商都已经意识到了,并且主流的解决办法是采用Agent路线。

这里的Agent需要解释一下,目前百度的词条翻译是通用人工智能,这过于科幻,与当前的现状不符。

网上还有另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说法是「智能体」,这个说法虽然正确且理想,但笔者觉得不够形象,圈内人想吐槽它叫「智障体」,圈外读者甚至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。听说有Saas厂商将其翻译成「AI员工」,只能说他们想多了。

这里想说一个不太准确但肯定能让大家一眼就明白的词——「人设」。无论以后基础模型如何发展,Agent目前的状态就是这样。

举个例子,笔者曾经按照prompt教程,设计了一个哈佛大学教授的Agent来协助日常工作。然而,它除了能用哈佛精英的口吻与我说话之外,其他事情都做不好,文章等等也写得很糟糕。

这样说大家应该能理解「人设」和「智能体」的区别了吧。而且与上文一致,你写的prompt越详细,Agent就越模糊,输出的结果也就越混乱。

那么有没有解决办法呢?目前,在国内平台中,笔者只看到扣子注意到了第二件事——极大地提高确定性。

扣子智能体开发平台

扣子现在给自己的定位是新一代一站式AI Bot开发平台,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对Bot的重视程度。

为了方便大家区分Agent和Bot,这里还是要做一下翻译,网络直翻是「机器人」。

这里可能还是不好理解,举一个实际运行的例子——根据抖音热点内容创作微信公众号文章。

如果我们给创作大师Agent写prompt,可能会这样写:「你是一个热文创作大师。请根据今天的抖音热点内容XXX,写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。」

如果在扣子平台使用Bot来做这件事,我们输入的提示词可能是一样的,但它可以进行更复杂的任务执行,包括检索、提纲、修改、查询数据库、核定、提升文学性等预动作,然后再输出给你。而且,这些预设的工作流、技能、插件、数据库、长期记忆都是你可以设计的。

不出意外的话,后者输出的文字会比前者好很多。因为这个Bot是根据你的需求量身定制的,它可以存储你日常的数据库,你真的可以放心地让它帮你写日报、周报、简历,在写长文字时,甚至在细节上的它表现比你还好。

Bot和Agent有什么区别?

Bot和Agent并不是两种路线,一些预设简单的Bot甚至就是Agent的套壳,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确定性更强。

目前,扣子上最受好评的部分是工作流,其生态玩得非常溜,不久前甚至上线了工作流商店。在开发者中已经有了新的说法——当prompt越多Agent越模糊时,workflow(工作流)越细致Bot越精准好用。

为了方便普通读者理解,这里也要对Bot做一个不准确的解读——「手搓小程序」。因为用户写了Bot并不是用完就结束了,而是可以继续分发到微信、飞书、抖音等多个渠道给别人使用,真的和小程序差不多。

为什么说是「手搓」呢?因为扣子真的把「小程序」的编写门槛降低了太多,哪怕是完全不懂编程的小学生也能像玩拼图一样拼出来。

近期,扣子与Intel联合推出了主题为Bot征集活动的扣子AI工作坊(Coze AI Factory),涵盖了图文创作、实用工具、互动创意三大赛道。

在抖音快速发展的过程中,「降低两个门槛」起到了重要作用,一是降低创作门槛,二是降低分发门槛。

扣子的发展也是如此,现在他们把「小程序」的开发门槛降到如此之低,下一步就是大规模分发。

在大模型应用的发展过程中,扣子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进入创作领域,让开发者生态变成大众创新的生态。

最低门槛的比赛,最能认清生态的时候

在扣子AI工作坊活动开展的同时,扣子模型广场也正式推出。

什么是扣子模型广场?

从字面上看,这是一个拥有众多模型的地方。扣子虽然是字节跳动的平台,但并没有限制Bot只能使用豆包大模型,而是支持Bot接入国内众多主流大语言模型,如通义千问-Max、智谱GLM-4、MiniMax6.5s、Moonshot128k、Baichuan4等。

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

现在看来,主要原因是扣子希望构建的Bot生态是一个场景丰富的超级生态,无论是医疗、金融、汽车、美容、交通等公共领域,还是围棋、电竞、情感、消费、营养等个人领域,所有赛道的人都能在上面开发出符合自己需求的Bot。目前国内模型的技术路线尚未统一,服务能力也各有优劣,扣子必须为开发者开发更好的Bot争取空间。

但在具体开发过程中,对于到底该选择哪家模型,开发者该如何进行比较和选择呢?

对此,扣子在模型广场提供了模型对战功能。所谓对战功能,就是指用户可以通过与两个隐藏了模型的Bot实时对话(注意,这里Bot相同,只是模型不同),然后根据模型的回答进行投票,投票结束后系统才会揭示具体的模型。

在具体操作过程中,用户的使用体验大致如下:

模型对战

在扣子上,这个模型对战功能还提供了三种模式:

其一,是指定Bot对战。

用户可以指定一个Bot进行不同模型的对战,操作非常简单,这非常适合开发者测试自己的Bot,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开发者决定自己的Bot以后调用谁家的模型。

指定Bot对战

其二,是随机Bot对战。

过程与前面基本相同,唯一的区别是用户不需要指定模型,系统会随机分配模型供你对战使用。这对普通用户来说非常有价值,他不仅可以比较模型的能力,还可以感受扣子上许多有趣Bot的能力。

随机Bot对战

其三,是纯模型对战。

这个过程与前面仍然相同,只是用户不再测试Bot,而是测试评价模型本身。大模型技术仍在高速发展,技术路线也没有完全统一,好坏优劣一直难以评判,各家都在不断自称某项第一

纯模型对战

前文说大模型Agent输出结果是黑盒状态,其实各家大模型能力评测也是黑盒状态,开发者在选择时非常缺乏测评尺度。因此,Bot的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到开发者个人审美偏好的影响。

但是要想让大模型应用生态繁荣起来,这种黑盒必须变成直观可见的白盒。

对于开发者来说,扣子模型广场的对战功能无疑是最直观的比较工具,为他们节省了不少投入。

在此之前,开发者在选择模型时,肯定会进行比较和衡量,也少不了找群体做双盲测试,但这既浪费金钱和人力,又麻烦,最关键的是难以控制变量。

各家模型都在不断变化,每隔一段时间整个赛道都会发生变化,如果没有这样的工具,开发者将会在评测上浪费大量时间,而现在时间恰恰是最宝贵的。

对于大模型厂商来说,如此直接的对比,如此公开的投票,确实是一种巨大的鞭策。

在过去的一年里,许多大模型厂商都用尽各种话术来夸耀自己的XXX项第一,以及在哪些测试中获得了多高的评分。

但随着大量的模型们开始针对测试题库进行训练优化,这种评比早已不客观。不过,仍有不少模型沉浸在这种虚幻的排名中。

然而,只有通过实际对比,才能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强者。

对于生态来说,扣子模型广场提供了一种最低门槛、最低成本的模型PK方式,即使是小朋友也能参与投票,这一下子将整个模型生态的判断标准拉到了与大众标准相同的水平。

当开发者们为选择大模型而茫然时,大众的选择、普通人的感受可以成为大模型优劣的最佳标尺。